三湘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都市报简介_都市报历史 > 都市报理念 > 研讨华西都市报打造天天文化副刊

研讨华西都市报打造天天文化副刊

发布时间:2017-8-19 16:09:30   点击数:

报纸的副刊还要不要出版?多久推出一个副刊?副刊应该出多少个版合适?这个问题也许是困扰不少媒体老总的难题。在大家都觉得副刊犹如“鸡肋”之时,《华西都市报》却反其道而行,从今年伊始,把过去周末副刊,升级为每天4个版的“天天文化副刊”,与新闻版面平分秋色。以“做报纸就是做艺术品”的办报追求,经过半年的运作,已成为读者和业界广泛认可的品牌版面。

不仅如此,华西都市报社还在封面新闻客户端上不忘历史人文情怀,今年5月,推出《人文》频道,并全新改版《千面》频道,不仅将纸质版面的副刊内容扩大了宣传渠道,还在客户端上打造出别样的“文化副刊”。

副刊每日占半壁江山

在移动互联碎片化阅读时代,做报纸要有做艺术品的追求,用工匠精神打造文化副刊,提升报纸在读者手中的停留时间——这是在推出“天天文化副刊”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给副刊提出的要求。

据“天天文化副刊”牵头人、华西都市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赵晓梦介绍,“天天文化副刊”从周一至周日,每天都有不同的特色名称,装载着不同主题的文化内容。

周一主题为《语闻成都》,报道成都都市新兴的生活方式,聚焦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周二主题为《城市笔记》,记录大城小事,用不同的角度展示城市的生活,通过讲述与方言有关的习俗、趣闻等内容,展示原汁原味的巴蜀市井文化。周三主题为《市民档案》,以近期热点新闻为切口,通过档案馆的档案、地方志的史料,结合采访,还原历史图像。周四主打考古发现,主题定位为《四川发现》,以最新的考古发掘新闻为蓝本,通过对一些特殊器物的追寻,重现精彩历史。周五主题是《剧透》,主打热剧解读及娱评,近距离接触文艺大咖。

《宽窄巷》则是周末的文化副刊,也是《华西都市报》的老品牌。在读者以及作者群中,口碑甚好。《华西都市报·宽窄巷》主编张晓琴介绍说,根据不同节点、热点,他们会策划相应的重点内容。比如,为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而推出的《那一年,我的高考》,这组报道将个人际遇和时代背景巧妙结合起来,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也歪打正着提前“预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我的高考”,在社会上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时,《宽窄巷》还通过策划重点系列报道,将当前的文化与历史相连。如“历史名人系列报道”挖掘四川的历史名人,连续两个月时间里,推出陈子昂、谯周、孟昶、杜孝严、张问陶、唐蒙、李德裕等20多个历史名人的专题。再如“身边的三国文化”系列报道、“蜀王密档”系列报道、“大开眼界的科举”特别报道等,从历史页码的一个小角掀开,或介绍历史遗迹,或讲述历史故事,或介绍有趣的知识,引人入胜。除了主题策划外,《宽窄巷》还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名牌版面,如《阅微堂》《百家姓》《蜀境》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培养了读者的惯性阅读。

“天天副刊出版半年以来,不少选题都成了网上的热点,文章成了网红,为互联网时代报纸如何突围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华西都市报社总编辑、封面新闻总编辑方埜如此评价。

谈到为何要将周末副刊锐意改为天天副刊的做法,李鹏说:“媒体是记录区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他认为,媒体的通俗性,使其能面向基层群众,不管是对历史的记载还是对当下的反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华西都市报》一定要天天做文化副刊,与新闻平分秋色,记载城市的动态,记录城市的文化。

《千面》定位青年新知

通过封面新闻客户端重新包装《宽窄巷》,是《华西都市报》打造“天天文化副刊”的又一个渠道。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人文部总监王国平介绍,封面新闻的人文频道原有一个《千面》原创栏目,上线于去年12月。今年5月,他们对《千面》改版,致力于打造优质内容的阅读体验。

“我们将《千面》定位为青年的新知,对当代文艺青年提供不同维度的新知,引领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王国平举例说,今年春节《西游·伏妖篇》上线后引起大众广泛







































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shibaojianjie.com/dsbln/736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