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电脑资源 > 电脑资源优势 > 成立于2004年,立讯精密电子底层能力为

成立于2004年,立讯精密电子底层能力为

发布时间:2023-3-24 13:48:41   点击数:
刘军连医生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安证券胡杨)

1公司概况:国内精密制造综合解决方案龙头

1.1业务概况

横跨消费、通讯和汽车的精密制造综合解决方案商龙头:立讯精密成立于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模组、系统级组装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主要下游应用领域覆盖消费电子、通信和汽车等。

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从电脑连接器制造起家,不断将业务拓展至射频、线缆、机构件。并搭上元宇宙、AIOT和高速传输等风口,稳步有序在模组领域切入无线充电、声学、天线和马达等。

汽车领域,基于消费电子线材线缆和连接器精密制造的积累,公司重点发力汽车线束和连接器业务。

公司已成为集完整的低压、高压整车线束、特种线束以及充电枪等设计、验证、制造于一体的综合供应商,并已开发涵盖车内所有连接器,包括低压、高压、高速连接器产品。

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公司还扩展至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车联网和智能座舱。年,公司与奇瑞共同组建新能源汽车ODM合资公司,基于在消费电子多年的产业积累和ODM管理能力,将重点发力Tier1业务。

图表2汽车产品布局

通信领域,基于5G、大数据和自动驾驶技术驱动的互联部件高速、高密、高可靠及低功耗趋势,公司立足原有电连接(高速电连接器及线缆)、光连接(AOC和光模块)、射频通信(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塔顶放大器等)产品基础,将业务板块扩展至热管理(热管、轴流风扇等)和工业连接产品系列,并积极布局服务器整机加零部件组装领域,逐步成为数据通信多品类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1.2核心底层能力

坚实底层能力,铸就智能制造“四化”优势:公司在光、声、电、磁、热、射频、光焊、SMT、机加工九方面具有扎实底层技术能力,打造公司的模组化、自动化、AI场景化、智能化四大优势。

模组化显著提升材料利用率并缩短加工时间,如钛金属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工艺3D取代传统机加工模式,材料利用率从20%提升至60%,加工时间缩短50%。

自动化有利于提升产品一次性良率和整体产出效率,如精密光学辅助下的双工位点胶系统、焊接系统和全生命周期品质追溯系统,这些提升良率的技术成果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AI场景化有利于提升后端修复效率,如使用AIAOI新设备完成光学模组的选择,通过多光源组合,实现产品各个角度、特征尺寸外观同步检测,且控制10秒之内完成,检测后所有数据在后台进行追踪。

智能化深度赋能产品跨界开发和应用,如公司在将无线充电从微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再到超大功率的发展过程中,挖掘了汽车充电场景的潜力,通过公司自身大功率无线充电的技术积累,同时智能化地应用用电波峰波谷的成本差异,最终实现用电成本的节省和里程焦虑的解决,深度赋能电动汽车充电方案应用。

“四化”优势打造优质产品力,最终赋能生态建设:基于能显著提升良率、产出效率、材料利用率并降低成本的四大优势,公司打造出高可靠性、高品质、轻量化的产品矩阵,通过跨界技术复用和同产业多品类挖掘扩展产品广度和深度,从单一化的产品应用升级为场景的构建,并最终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赋能生态建设。

2消费电子业务:从营收增长支柱到产业链赋能

2.1大客户战略驱动消费电子高增历史

消费电子为公司营收增长重要支撑:/19/20/21年消费电子营业收入分别为

.07/.90/.18/.38亿元,

同比增长76.50%/93.95%/57.37%/64.56%,消费电子占主营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4.77%/83.16%/88.45%/87.46%,是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增长极。

依赖大客户,且大客户销售占比不断上升:年公司通过收购联滔电子切入苹果供应链,后通过领先的精密制造能力和持续的并购扩大在苹果供应链的份额。

通过收购日铠电脑,补齐金属结构件短板,为公司iPhone整机组装打下坚实基础。

从营收来看,第一大客户营收增速与总营收增速高度相关,营收依赖大客户,且大客户1营收占总营收比从年的36.58%上升至年的74.09%,仍是公司重要发展动力。

2.2消费电子业务的产业链赋能愿景

支撑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持续增长主要有四大需求:

第一,精品购物网站对国货支持力度变高带来需求。

第二,后疫情时代地缘政治下海外人才回流带来技术与创业想法需要公司赋能。

第三,凭借公司的供应链渠道优势,国内人才走向国际时供应链资源匹配需要公司赋能。

第四,优秀的民族品牌走向海外,随着质量和规模的要求提高,必然伴随原来的小型供应链升级,公司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配套服务。

3汽车业务:关键第二成长曲线

3.1立讯汽车业务发展历程及产品布局

汽车业务十年业务布局:全球前十的连接器厂家有九家涉及汽车连接器,因此公司在上市之初就决定要进军汽车连接器。

年,公司成立了汽车事业部,采取内生外延并行的策略。

年,公司并购德国suk,突破复杂精密结构件,使公司成为顶尖TIER1的供应商。

年,公司并购源光电装,切入整车线束业务。经历多年整合,16年下半年源光电装迎来转折点,实现客户突破。

年,控股股东公司并购了德国采埃孚子公司TRW的全球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客户突破难度继续降低。

年,控股股东入股了奇瑞,公司与奇瑞共同组建新能源汽车ODM合资公司,重点发力Tier1业务。

公司在汽车领域深耕布局十年,为未来进一步深度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汽车产品矩阵丰富,客户配合紧密:公司产品覆盖整车多个域。全车互联方面,主要做线束和连接器。

智能驾驶域主要做ADAS/智能驾驶域控、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

动力系统方面,公司产品主要涉及CCS、充电枪、高压配电单元(PDU)、电池包断路单元(BDU)、车载电子标签(OBU)、DCDC、高压继电器、MCU等。

智能座舱领域,公司产品主要涉及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多联屏、组合开关、智能进入、座舱域控、以太网关等。

客户方面,公司与新兴厂商相对更熟悉紧密,三大新势力是新兴厂商中最核心的客户。传统客户包括部分国际老牌企业,公司通过与BCS共同努力,目前都有量产项目配合。除了BCS的原来设计工程之外,公司在全球新建工厂进行产线服务配套,通过国际化布局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

3.2汽车线束:汽车架构演进带来新机遇

汽车线束是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汽车线束主要负责整车相关电源和信号的传输,零部件数量非常多,约-个,具有极强的专用性。整车线束与所有的用电设备都紧密相关,整车电子电气上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导致线束的变化,导致汽车线束具有快速多变的工程变更需求。

因此,汽车线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一方面需要近千个零部件有序高质高效地进行装配,同时又要满足汽车整个生命周期中安全和性能的要求。

电子电气架构演进缩短线束长度,而新能车线束需求升级带动线束单车价值量提高:

第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即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每个ECU有独立的功能,独立ECU的分散化的布局导致线束长度增加,整车线束长度大概3km左右。

目前从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逐渐演变为第二代域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原来传统的硬线式保险丝盒,演变成PCB板式保险丝盒,大大降低了线束的制造难度。

第三代架构超级计算机控制和电子控制利用少量的高性能计算机单元代替分散的ECU,把需要实现的功能通过软件的形式迁移到各个大的模块中去,进而提高集中度,将线束的长度缩短至2km左右。

虽然线束长度显著缩短,但新能源车对高压、高速线缆的需求增加,如高压线缆因其加工工艺更复杂,所需绝缘层、屏蔽层更多,具有更高的单价和毛利率水平,单车价值量也相应提升。

据EVWIRE,新能源汽车线束单车价值平均在元左右,其中高压线束系统单车价值约元,传统乘用车线束则按照车型档次不同,单车价值量在、、元不等。

汽车线束市场容量广阔,国产替代空间大:汽车线束市场空间随着整车智能化、电动化的演进趋势及新能源汽车渗透力的提升而扩大。预计国内年汽车线束销售额约亿元,达到亿元规模,年达到~亿元规模。

预计全球汽车线束市场年接近亿元,年达到亿元。目前少数外资和合资企业长时间占据中国的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公司线束产品战略注重完整解决方案+短开发周期,有望占据较大国产替代空间:公司在汽车线束上的产品线准备涵盖低压线束,高压线束,特种线,充电枪等,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为配合整车设计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公司开创敏捷开发模式,将线束设计周期也缩短到12个月。

得益于正确的产品战略,公司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开发敏捷高速、深度拉通、智能共享、智能制造FFC及创新技术应用如发泡等。

3.3汽车连接器:集天时地利人和,目标冲击全球前五

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较大,行业集中度较高:汽车连接器型号多,单价低,技术含量高,资金劳动技术密集。

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年约亿美金,预计年达到亿美金,其中通信和汽车各占22%左右,中国市场约占32%。

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年约亿美金,预计年达到亿美金。从市场格局来看,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泰科40%市占率,安波福和Yasaki(矢崎)15%。第四名只有4%,且头部企业还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集中度高。国内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年约亿元,预计年达到亿元。

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泰科、安波福、安费诺、莫氏、罗森博格几个外资品牌占据乘用车95%以上的份额和商用车85%以上的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天时地利人和叠加自身技术六大优势,公司具备进入汽车连接器的先决条件:国内公司切入汽车连接器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天时,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汽车技术革命带来合适的时机;地利,中国自主品牌话语权越来越强;人和,外资品牌维持高利润的战略为中国企业带来生存空间,其中连接器相对其他零部件利润率更高,而中国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更是高于全球水平。

公司从制造水平、技术储备、管理经验、渠道积累、产品战略、品牌影响等方面具有进入汽车连接器领域的明显优势:从制造水平来看,公司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精密制造竞争力。

从技术储备来看,公司在通讯和消费类电子连接器方面的技术储备和资源,可以很好的助力汽车连接器的发展,此外公司汽车连接器不是从0到1,在研发和制造领域已经有10多年的积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

从管理经验来看,公司是一个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下的、多年被国际一流客户打磨锤炼的现代企业,具有独到完善的ODM运营管理经验,Tier1合资公司的创建也为汽车业务打下基础。

从渠道积累来看,公司直接涉足汽车OEM和TIER1业务,为连接器的导入提供了便利,汽车业务也逐步在全球布局,有助于连接器导入外资汽车品牌。

从产品战略来看,公司有进军汽车连接器市场的逻辑合理性,也有进入汽车连接器市场的决心和长期持续投入的财务能力,经过超过10年在汽车连接器领域的摸索,对行业已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公司着眼于汽车全套的电连接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体现出整合的优势和竞争力。

从品牌影响来看,公司年及年位列BISHOP全球连接器排名第4,为开拓汽车连接器提供了很好的品牌资源,公司的大平台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

展望未来,公司设定年汽车连接器进入全球前五的愿景:当前公司连接器产品位列全球第四,国内第一,但主要是消费电子连接器规模大,汽车连接器尚未进入前十。

公司汽车连接器产品主要包括LuxPowor高压连接器、LuxLV低压连接器、LuxCoax同轴连接器、LuxNet以太网连接器、LuxMLB机电一体结构件和Busbar、LuxUSBUSB连接器。

公司希望凭借自身的竞争力和目前得天独厚的切入条件,打造具有卓越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连接器品牌,并在年进入全球前五(3%左右全球市占率以上)。

3.4智能座舱:产品线多点开花

产品线布局涵盖智能座舱及周边和车身控制域:公司域控制器产品技术节点位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电子电气架构之间。产品涵盖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舱内显示屏模组、液晶仪表、TFT液晶开关)、智能座舱周边(W-HUD,AR-HUD,双层AR-HUD、视觉处理方面的乘客监控系统OMS)、车身控制域(电源管理的电源隔离模块PNG、智能保险丝盒SJB、无线充电WPC、数字钥匙;车身控制的车身控制模块BCM、车身域控BDCS、车身网关VGM、区域控制器ZCU)。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23年全球约亿元市场份额,基于高通的域控制器已实现批量生产。按照年国内智能座舱域控制器64%市场渗透率、单价元、万辆乘用车计算,国内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规模约亿元,全球约亿元。

公司年即开始第一代座舱域控的研发,以NXP的MX系列为主;随着国产化需求和低成本座舱域控需求出现,公司开展基于MTK黄山系列的座舱域控研发。

年:高通刚开始起步,只有几家国际巨头博世、伟世通研究该产品时,公司已经开始研发,并在年实现批量,多个客户已开始使用。

公司当下的研发重点聚焦在下一代平台以及再下一代XPC的中央计算单元的智能座舱域控。

AR-HUD:25年全球约亿元市场份额,公司双层AR-HUD技术国内遥遥领先:按照年32%HUD渗透率,12%AR渗透率计算,全球AR-HUD市场规模约亿元,其中中国占30%-40%市场份额。

公司抬头显示主要的产品包括W型、增强实型以及双层AR-HUD。双层指集合W和AR于一体,车辆的关键信息,如车速报警在W近景上显示,远景显示地图导航。目前公司双层AR-HUD整体体积可以做到小于12层,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

车载显示屏:25年全球约亿美金市场份额,市场空间巨大。

全球车载显示屏市场年已达到85亿美金,年会达到亿美金,市场空间巨大。公司结合自身消费电子显示技术技术和新工艺新技术,产品布局覆盖1.7-10.25寸的小屏幕、双联屏12.3产品、柔性显示屏、miniLED的背光技术车载显示屏。

图表28全球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

车内感知和AI技术:除上述应用外,公司还开发先进车内感知和AI技术。

如独立结构的DMS可以监控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是否有抽烟、接打电话等影响安全驾驶的行为,或语音算法及视觉算法的结合,形成多模态交互CVbox,可以清晰分辨出车内是驾驶员、副驾驶还是后排乘客发出的指令。

3.5智能驾驶:从感知系统和计算单元产品到未来软件算法收入的稳步推进

公司定位:领先感知系统和计算单元系统供应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选择上,立讯定位成为领先的感知系统和计算单元系统供应商,不仅提供产品,更多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

公司在智能驾驶业务方面具有四方面核心优势。

第一,人才及供应链完备。

第二,底层技术垂直整合与跨领域整合能力(光学、射频、散热、连接器、SMT、SIP、半导体、智能制造能力,整合使用从而完成成本控制和计算单元的技术支持)。

第三,客户资源优势。

第四,生态合作伙伴共赢基础。

感知系统和控制器计算单元仍为主要收入来源,软件算法收入占比将不断扩大:当前智能驾驶方案的技术尚未收敛,公司收入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感知系统和控制器产品,软件算法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未来占比会不断扩大。

具体产品布局:

◆视觉系统:智能一体机、L2+行泊一体系统已进入量产。当前L2基础系统的装配率至少40%,加上L2+行泊一体装配率10%,是后续增长最快的领域。预计年L2基础系统和L2+行泊一体中搭载率到80%。

◆激光雷达:与速腾合作,当前已实现量产

◆万像素高精度摄像头:当前已实现量产

◆高性价比L2系统(感知主控单元):过去MOBILEYE系统是世界主流方案,公司与地平线前两年合作,去年用一个摄像头完成L2基础功能,性价比可对标MOBILEYE,通过ASIL-B法规测试,是当前L2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最难的雷达方向,公司参数可以和国际的大厂对标,实现-米距离监测,同时成本具备竞争力

◆4D毫米波雷达:开发过程中,主要优势在于:

第一,从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检测距离扩大到三百米;

第二,检测范围从原来90度提高到度(完美适配8M高精度摄像头);

第三,方位上分辨率到一度左右(判断是否高精雷达的标准);

第四,检测点的数量比已经量产的长距离雷达提高4~8倍;第五,信息处理使用了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做成软件嵌入域控进行售卖。

◆高效率计算单元:开发过程中,可以搭配自研感知系统,也可以搭配主机厂方案,同时支撑行车和泊车。且低廉的成本使得15万以下传统车也可以使用。

◆高算力平台:可以用一颗或多颗SOC,算力有伸缩性,-TOPS均支持,支持高速公路及城区自动驾驶功能。公司能力覆盖系统架构,硬件原理,仿真测试,系统集成。配套的软件有主机厂和公司稳定的合作伙伴。

◆车云一体:布局车端和云端的PCIE板块产品,完成主机厂的数据闭环,是公司的特色业务。

4通信业务:核心元件和系统产品双引擎驱动

4.1通信业务发展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总结

通讯业务主要依托立讯技术子公司,产品布局核心元件和系统产品双引擎驱动:立讯主要生产经营基站天线、滤波器等通讯设备,以及连接器、连接线、光模块等互连产品。

公司以核心元件和部件为基础,以系统整机产品的JDM&ODM为依托,打造核心元件部件和系统产品双引擎驱动。

核心元件部件主要包括电连接产品、光连接产品、热管理产品、工业模组产品、通信模组产品。系统产品主要包括计算产品、网络产品、通信产品、工业产品。

在公司已进入的领域或已开发规划的产品线,公司产品线和客户资质已覆盖50%以上。

展望未来,通信业务制定三个五年计划目标。

第一个5年,完善现有产品线的落地和市场规模。第二个5年,规划横向拓展的行业领域。第三个5年,会从原有的原件部件或者整机的JDM/ODM发展到完整解决方案。

四大核心竞争力支持通信业务稳健增长。公司在通信业务的四大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第一,底层技术,公司自有实验室通过对材料技术的应用研究、产品原理和仿真技术研究、工艺和先进设备技术研究,以及检测和测试技术研究等方面建立底层基础能力。

第二,标准及论文。公司积累大量技术库和技术论文,连续六年在全球互联高速顶尖平台发表论文。

第三,创建“轩辕”品牌,与下游芯片企业和横向友商深度合作。

第四,公司是部分协会、行业及标准组织核心成员,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4.2电连接产品:深度和广度二维拓展

在深度上,公司将继续深耕一线客户的同时拓展更多二三线客户等离散市场,发挥灵活高效的优势。在广度上,公司将通过高速互连打造的品牌影响力,加快其他产品类的拓展速度,建立更加完整全面的电连接产品解决方案。电连接产品预计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年达到亿元。

4.3光连接产品:深耕高带宽和硅光,拓展光传感

公司将继续深耕高带宽和硅光产品,持续投入技术和光电器件,建立更加完整的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通过在光通信行业的技术积累,拓展光传感类产品的能力,向消费电子场景和工业场景等行业的应用延伸。光连接产品预计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年达到亿元。

4.4通信产品:完整产品矩阵下的降本提效

公司拥有从滤波器,合路器和天线等核心模组到RRU,射频微波点对点系统和小基站系统等最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立讯技术不断在产品原理、工艺、材料和测试方研究深耕,实现性能提升的同时达到成本下降的目的。

如自主研发NanoFitter,实现对陶瓷滤波器在多个场景的替代,性能和成本全面占优;还有自主研发的滤波器全自动调离系统,改变滤波器产品行业多年只能人工调测的现状,大大提升效率和一致性。

4.5工业产品:技术复用与领域延伸

复用通信行业积累,延伸至能源,轨交,工业自动化领域。

公司通过电连接产品在通信行业的积累向工业行业拓展,以电连接产品为起点开拓工业行业市场。

工业行业场景多,产品杂,基于立讯技术的基础,着力打造能源,轨交,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机电软产品。

系统集成产品预计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年达到亿元。工业部件产品预计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56亿元,年达到亿元。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业务市场格局恶化;汽车电子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shibaojianjie.com/dsbln/1587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